首页 > 交通概况 > 正文

黔南高路入云端

一、黔南州基本情况。
  黔南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贵州省中南部。地跨东经106°12'至108°18',北纬25°04'至27°29'之间,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高山、峡谷和丘陵占全州总面积的93%以上,平坝约占6%。全州面向南部沿海、背靠西南内陆腹地、是西南地区入海的必经之地。2007年末,全州共辖2个县级市,1个自治县,9个县。有汉、布依、苗、水、瑶、毛南族等34个民族,总人口397万。少数民族人口214.39万人,占总人口的54.33%。
  州内江河交错,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丰富,年际变化小。有中小河流200多条,河流分属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以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为主。河流年径流量76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62万千瓦,红水河、都柳江、蒙江梯级电站极具开发价值。
二、历史进程
  解放初期,黔南州境内仅有公路里程为294公里。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年设置了黔南州交通局,管理全州交通工作。黔南建州之初,州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上升为近700公里,除黔桂、黔湘两条坑槽密布的289.7公里等外级公路外,其余均为简易公路、马车大道。这个时期的公路建设,交通部门只负责道路的勘测设计,并指导施工,由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民工无偿参加劳动,由民工所在公社加计工分。全州唯一一家汽车运输机构—独山专署人民运输公司,仅有5辆老旧汽车,艰难地承担着全州公路运输的重任。大量的运输是以人力和畜力运输为主。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县城都不通公路,由于交通的落后,山区人民仅靠人挑马驮根本无法实现商品交流,人们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进不去,大量农村土特产出不来。交通的险恶,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造成极大困难,更严重制约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建州之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黔桂、谷大、册三3条公路干线连成东西干线,马遵(马场坪至遵义)、贵罗(贵阳至罗甸)连成的南北干线,构成了州内的公路干线框架,初步形成了国道、省道、县乡道互相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山区交通旧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交通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跨越了计划经济的特殊年代,肩负了那个年代赋予的历史任务,勇敢、光荣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黔南,山高谷深河流多,是山区修路的难点。架桥是筑路工程中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古代的人民群众和建筑师们,在黔南州境内,因地制宜地造出了一 座座独木桥,双木桥,木板桥,吊桥,石拱桥等,为行人马匹提供了方便,但远远不能满足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解放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一座座造型美观,结构严实,跨度不等的石肋拱、石砌板肋拱、石肋双曲拱、扁壳拱,桁架拱、箱形拱,钢架拱、中承式肋拱等桥梁,横跨千山万水,为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 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宜。1989年,全州公路桥梁有645座,总长17829延米,不少桥梁造型别致,结构新颖,如都匀市中心的桁架斜桥,利用原有道路基础,斜架45度,成了远近闻名的独特桥梁;瓮安江界河大桥,全长461米,主孔跨径330米,桥面净宽13米,桥面至水面264米。设计荷载为汽—超20级,验算荷载为挂—120,为黔南州群桥之首,也是世界第一大跨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是黔南州离地面最高,跨度最大,最为壮观的一座现代化桥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6年迎来了黔南州建州三十周年大庆,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1985年底,全州道路总里程达6537公里,为解放初期的22.6倍,建州时的11倍,初步形成了国道、省道、县乡道互相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实现了县县通路、区区通车,绝大部分乡通车。全州机动车辆达13446辆,交通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十分活跃,初步形成了以国营运输为骨干,多层次、多形式、多家办一家管的综合运输网络。
  “七五”期间,国家动用库存粮棉布,中低档工业品和省配套资金及其他资金共计2042万元,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补助我州少、边、穷地区修建山区公路,极大地改变交通条件,发展了农业生产,使这些地区的人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五年共修建县、乡公路726.4公里,修建桥梁34座1543.1延米(其中新建公路585.9公里,改建公路140.5公里,新建桥梁30座,1445.7延米。修建等级公路496.4公里,建省标路111公里)。到1990年底,全州公路里程达7024.6公里,公路桥梁达647座共17960延米。全州十二县(市)所有乡(镇)有了公路。
  “七五”期间交通运输也相应有所增长。1990年来,全州有各类汽车8754辆,其中货运车辆6901辆,客运班次发展到215条,日发客车达439车次,1990年底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489.53万吨,货运周转量19851.89万吨/公里,分别比1985年周期增长20%、1036%。完成客运量1010.79万人客运周转量39874.11万人/公里,分别比1985年周期增加12.9%、39.6%.
  “八五”期间正值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公路建设共立项75项,计划投资13608.7万元,修建公路669.4公里,桥梁、隧道20座1326.8延米。建成公路395.96公里,桥梁、隧道20座。新增等级公路386.96公里和高级、次高级路面85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13.2公里,到1995年底,全州通车里程达7337.8公里。
  公路运输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完成客运量1416.4万人,客运周转量66533.2万人/公里,分别比“七五”期末增长38.37%、66.31%.。完成货运量725.5万吨,周转量29760.1万吨/公里,分别比“七五”期末增长31.4%、8.84%。截止1995年底止,全州营运车汽车达5891辆(客车1117辆,23398总客位、货车4774辆、17547总吨位)。比“七五”期末增长22.55%。
  “九五”期间,全州建成公路683.32公里,其中贵阳—新寨高速公路开通贵阳—都匀段。新建县乡公路374.64公里,改建公路308.68公里,建成三级公路54.1公里,四级公路629.22公里,建成桥梁19座890.5延米。新增公路里程374.64公里。截止2000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约为7712.74公里,修通11条通乡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四级以上公路)。修建了100多条通村公路,87.5%的行政村通机动车。
  “九五”期间的水路设施建设也有一定发展。全州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航道总里程350公里,实际航道里程为278.2公里,有各类航舶1458艘、2668.8总吨位、2476总客位。
  “九五”期间,建成三都水运码头及配套设施,整治都柳江航道52公里,红水河航道60.5公里。水运客运量总计为68.9万人,客运周转量424.04万人/公里,货运量18.6万吨,货运周转量1302.2。
  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部利用车购税开始在县级以上修建车站。“九五”期间,完成由交通厅投资兴建的福泉、三都、荔波、惠水、长顺、独山、平塘等7个县级汽车站。2000年来,全州营运汽车达7980辆,其中客车1972辆,13674座客位。货车6008辆,20429吨位,比1995年底增加营运汽车2089辆(客车增加855辆,货车增加1234辆)。
   “十五”期间,正值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期,我州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下,抢抓中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提出了“二纵一横四联线”建设为重点的交通总体建设规划。通县油路,县际油路,通乡油路,贫困县连接国省道项目和通村公路等纷纷开工建设。
  “十五”期间,我州共新、改建公路项目412项,总里程5436.23公里,(包括国省干线油路改造项目10项645.9公里、通县油路建设609.公里,通乡油路建设16项、361.9公里,通村公路项目294项,2816.3公里),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16205.9万元,建设里程为“九五”期间的7.95倍。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53号)文件精神,2007年8月,黔南州出台了《黔南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全州执行,由此,拉开了全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序幕。
  改革后,明确了县(市)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其交通局主管本县(市)的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县(市)公路管理所具体承担本辖区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
  在管养方式上,逐步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各县(市)公路管理所根据管理养护工作的需要,在科学定编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将富余的管理人员和养护工人进行分流和重组,组建成立养护中心,取得养护资质,逐步进入养护市场。农村公路的养护采取群众养护和专业化养护相结合的办法。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逐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养护队伍。对等级较低、自然条件特殊的农村公路可采取沿线农户分段承包、竞标等方式进行合同养护。
我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公路长期以来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养护机制缺乏活力、养护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将有力地推动我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黔南交通建设事业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和现有的基础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科技应用与研究纳入实际工作中,对提高黔南交通建设事业的速度与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抓住从业人员的素质为突破口,为加快和有效应用交通科技成果创造了可靠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坚持把职工再教育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常抓不懈。先后派出8000余人次,外出和自行举办文化基础、公路技术、运输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等各类培训班400余期次。绝大多数同志发挥了积极的骨干作用。成了交通科技应用的 开拓者和带头人。充分发挥州公路学会优势,广泛团结交通科技人才,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交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加大加快科技投入,为黔南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州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先后获得了200多项国家,部,省,州等各级表彰。
三、辉煌成就
  截止2016年底,全州铁路运营里程54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8公里,占比达42.2%)、公路通车里程181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38公里、普通国省干线3698公里、农村公路13623公里)、内河航道里程786公里(其中四级航道154公里)、航线开通8条,发展邮政服务网点274个、品牌快递企业20家。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十二五”以来,是我州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明显的时期。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众志成城、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州综合交通发展呈现“高位增长、跨越赶超、形象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局在全省9个市(州)综合测评继2013年获全省第二名之后,2014、2015 、2016年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名,实现“三连冠”。
四、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在交通建设工作中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在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强化投入意识,强化质量意识的基础上我们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交通建设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得益于中央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举措,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对我州的关心支持。为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各级政府深刻认识,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州公路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机遇不放松,切实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党代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以交通促进我州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放松。把促进交通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
  2、政策,措施到位,干部职工齐心。为加强全州农村公路建设的进程,州人民政府下发了《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州通村公路建设的通知》,成立了以分管副州长为组长、交通、财政、税务等有关单位领导组成的黔南州通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州通村公路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各县(市)这也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2001年经州政府研究,同意州交通局提出的方案,成立了黔南州交通建设资本营运公司,筹集配套资金。即州政府每年出资600万元,各县(市)政府每年出资100万元,集中使用,滚动发展,不足部分向银行贷款,从而解决了我州重点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到位难的问题。为多争取项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州与县、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目标责任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征地拆迁、砂石料场、沟渠恢复等农村公路建设遇到的难点问题,得到了土地、水利、税务、通讯、电力等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为全州通达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交通部令2000年第七号《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精神和要求,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我州公路建设管理水平。
    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为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规划管理我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州县际油路及通乡公路由州交通局统一组织实施,项目法人为州交通局局长。项目招投标完成后,州交通局选派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各项目业主办公室,对各项目具体进行管理。通村公路由各县市交通局组织实施,项目法人为各县市交通局局长,州交通局负责对通村公路进行施工图文件审批、在工程实施过程的中加强检查、督导。
  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我州乡以上公路油路改造项目,都严格执行了公开招投标和邀请招标。均邀请监察局实施现场监督,请州公证处实施现场公证。由州发展与改革局、州财政局,州交通局等有关单位组织成立了各项目的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并邀请省公路局和都匀公路局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对工程进行了招标。
  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在确定施工、监理单位后,各方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监理合同、廉政合同和安全生产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义务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在长期的工程管理实践中,我州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质量意识。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自检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质量。州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同志长期奔走往返各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和纠正公路施工中的出现的质量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我州近年来实施的1500余公里公路工程没有出现质量事故。有效保证了国家投入资金的的效益得到较大发挥。
  4,各级领导认识到位,干部工作作风踏实,群众修路热情较高。我州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好抓实。州到各县(市)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州、县、乡、村层层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目标责任机制。由于我州仍属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用于公路建设,我们扩大基层干部不计报酬积极主动协调土地、水利、税务、通讯、电力等有关部门解决征地拆迁、砂石料场、沟渠恢复等农村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贫困山区群众的口头禅,涌现出了象罗甸县董架乡董当村支书、全国劳动模范汪财发带领布依族群众劈石修路8年,修通了13.6公里的村公路感人事迹。荔波县佳荣乡大土村、甲料村100多户苗族同胞,老到百岁老人,小到10岁小孩,都投入到修路建设中,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用2年的时间,修通近20公里的村公路。
    五、 “十三五”及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文明(廉洁)交通”五个交通建设,为黔南州实施“三大战略”、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第10页,配检查安全图)
总体目标是:保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高位增长。规划完成交通投资2218亿元,力争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其中公路水路完成1800亿元,力争完成2000亿元,同比增长240%以上,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铁路完成418亿元,同比增长130%。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建制村通客运率100%);
    大力实施“县县通铁路”工程,力争建成铁路46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00公里、普通铁路260公里,建成黔桂线都匀站外迁工程和绿茵湖铁路物流场;
    进一步完善民用机场和通用机场功能,完成荔波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都匀机场。
    到2022年,全州铁路总里程将达1000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将达22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18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3700公里、农村公路16600公里以上。届时,全州将构建形成“外联快捷、内联顺畅、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输服务更加优质,系统更加可靠,行业发展更加绿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和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车畅其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满足全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光阴荏苒,黔南交通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轨迹。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泞公路变了,北京,上海也变得近在咫尺,交通的发展切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继贵新高速公路的贯通,实现了我州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从此我州也进入了发展高等级公路的鼎盛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年年创新高。而今,已经开工的厦蓉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大幅度连线型的彩色飘带,即将舞动在我州高速航行的经济巨轮上,劈波斩浪,一路前进。